2009年11月24日 星期二

村上的孤獨與青春

村上的孤獨與青春

《 1Q84》中譯本出版後,立即買來看,友儕間幾乎是每天交換讀書心得。從初看的欲罷不能,慢慢又平淡下來,那是我們熟悉的世界。村上還是村上,沒有改變。
前幾天看李怡寫村上春樹,說他現在讀村上又體會到其筆下的孤獨與無奈,那是他喪妻之後重讀時的感受。
擅寫成年男女情慾小說的渡邊淳一不喜歡村上,曾公開批評他長期處於「青春」階段,沒有深刻的人生歷練。對此很多村上迷是不表贊同的。與其說是「青春」,毋寧說是一種存在狀態。村上一直活在由自己定義時間的世界裏,由於沒有隨年齡增長而累積的東西例如公司、同事與小孩等,歲月對他是不存在的,除太太外,他甚麼也沒有,等於是靠自己活下去。這是他想要的自由,以及無可避免的孤獨。
村上春樹筆下的每個主角都像是以「遺族」的身份生存着,被迫或自願給排斥於體制之外,像落單的烏鴉,只能隻身與自己的命運周旋。而這世界上,每個人都是孤島,只是某些心靈特別敏感的人容易在意這種幽微的感受,其他人大多選擇在俗世的責任與事務裏把一生無意義地過掉。
年輕時喜歡過村上,不代表老了還會喜歡他,或許反而喜歡上渡邊那濃烈而世故的那杯茶。說到底,村上的底層,還有一種對純真與理想的嚮往。即是,即使跟無數個女人上床,他心裏的愛情始終只能留給直子,那個同樣孤獨而善良的靈魂。


孤獨與無奈


村上春樹大約在二、三十年前崛起。那時我擔任月刊總編輯工作,又寫政論,可以說是挺忙的。但長期以來,習慣了抽空讀小說。這時我愛上了讀村上的小說。他的小說,介乎嚴肅文學與流行文學之間,讀起來相當輕盈,但又不似流行小說那樣只徜徉在輕浮的感情流動之中。一本小說,很快就看完。
村上的小說,大都用第一人稱,題材離不開個人與社會尤其是與異性的關係。總括地想一下,基調大致上是孤獨與無奈。不過,不像卡繆與荒謬主義文學那樣,以人在社會中的疏離而感沉重與悲哀。村上卻是在享受孤獨,輕盈地對待無奈。喝啤酒,聽歌,讀小說,鑽圖書館,是他小說中主人公的孤獨人生。
村上小說的人生,本質上是孤獨的。因為孤獨,就需要與人交往,以求相互了解。但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又是很難相通的,因此相互了解不僅不可能,而且徒勞及枉費心機。於是,與其勉強要與人交往來消除孤獨,不若退回來把玩孤獨。
《挪威的森林》講到「我」在大學宿舍,看到每天升降國旗,於是提出一個問題,為什麼晚間非降旗不可。縱然在夜裏,國家照樣存在,做工的人照樣不少,許多晚間工作的人居然享受不到(以國旗為象徵)的國家的庇護,「我覺得有欠公道」。國旗晚間下降,這樣的事我們習以為常,卻沒有深究。村上小說中常有這種荒謬主義的觀察。
外國小說中,我年輕時愛看契訶夫的短篇。三十歲左右受卡繆荒謬主義小說的影響。五十歲就愛看村上,他也寫孤獨,但不似卡繆的疏離;他寫無奈,卻不沉重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