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年11月11日 星期三

為什麼是柏林

柏林圍牆倒塌二十周年,其間最動人的作品,是德國電影《竊聽者》。
東德的特務在竊聽作家,懷疑作家與一群知識份子來往,把沙龍當成反政府的聚滙。極權國家要控制蟻民的思想。特務負責盯梢這個作家,他在家中說什麼、做什麼,都有專人紀錄。
特務對他的目標,開始有了一點點不同的看法,因為他竊聽到作家閒來在家中彈貝多芬。貝多芬也是特務本人心儀的音樂家,聽着聽着,特務悄悄地發現一個知音。
幹竊聽這一行,不但是厭惡的行業,而且孤獨而枯燥。做特務,必須泯滅了個性。為什麼東德的圍牆倒下了,捷克的天鵝絨革命成功了,還有匈牙利和蘇聯?《竊聽者》的這段貝多芬鋼琴提供了答案。
東歐有深厚的文化:美術、音樂、雕塑,東歐不可能長期淪為蘇聯的共產附庸,因為東歐的人口熱愛美術和音樂。美術和音樂能打動人的心靈,即使特務,來自品味崇高、文化深厚的背景,像《竊聽者》裏的那一位,在竊聽的過程中,他發現被竊聽的目標的喜好,與自己一樣,溫暖的人性浮現了,冰凉的黨性沉下去,最後他自己得到了救贖。
此一轉變,來自貝多芬的一段樂曲。音樂、文學、美術、雕塑,為什麼在西方不算是什麼閒科?因為一個國家,如果沉迷科技建設、工商管理,像剛逝世的那位中國科學家所言,只在科技尋求創新,不必在文學在藝術培養人才,用嶄新的軍事科技,統治沉迷金融商管的「中產階級」,以及耕田種米的鄉村小農,其間全無音樂和藝術的欣賞,竊聽者也不會變節。
因為音樂曾經是心戰的武器,四面楚歌,就瓦解過楚軍的鬥志。貝多芬的音樂也是楚歌,令特務想起國家在希特拉統治之前的歡欣和悲愴、激情與自由。是貝多芬把他從魔鬼的國度拉回到人間。這一點,一個只懂迷戀科技、工管的族群永遠無法明白,當他們也陷於同樣的處境,只有數字和口號,沒有了音樂、藝術、詩歌,他們永遠得不到救贖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